中经文化产业: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许多国家积极响应。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丝绸之路的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联接中外,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中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
在民心相通方面,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各国人民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 2018年7月3日,在肯尼亚莱基皮亚郡利基村,中国企业四达时代集团的两名员工为当地村民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设备。6月,肯尼亚“万村通”项目正式启动。作为最早一批受益者,利基村一些村民的房顶上陆续装上了“卫星盖”。新华社记者金正/摄
“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
民心相通发挥重要意义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基础。“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要真正为世人所接纳,必须打破沿线国家民众之间的隔膜,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一带一路”朋友圈。民心相通可以形成新的更紧密的朋友圈。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古丝绸之路因不同文明的水乳交融而流光溢彩。“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丝路精神,不断加强沿线国家间文化交流,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
5年间,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了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了更多合作平台,开辟了更多合作渠道,成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有力诠释,再现了丝路沿线“国相交、民相亲、心相通”的动人历史图景,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了文化基础、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化和旅游部这样推进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2013年—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多方发力,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开展。
(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统筹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为实现上述目标,文化和旅游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内部统筹协调机制,于2016年3月成立了由雒树刚部长担任组长的“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并于12月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戳此查看全文)。
2017年7月,原文化部出台《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对外和对港澳合文化工作规划》,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合作列为“十三五”期间对外文化工作的重点内容。
2018年3月,原文化部召开对外文化工作会议暨“一带一路”工作会议,制定并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 2018年重点任务安排》,对部系统及全国各省(区、市)“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围绕“加大力度、加强统筹”,全面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再上新台阶。
(二)落实《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 2016- 2020年》等规划文件,搭建更多平台,开辟更多渠道
1.互联机制不断健全。2013年至今,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双边文化、旅游合作文件76份,推动建立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中俄蒙等一系列双、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利用中意(大利)、中法(国)、中英(国)、中南(非)等人文交流机制拓展与“一带一路”延长线国家合作空间。同时,以文化和旅游机构为主体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世界旅游联盟正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逐步建立并完善,成员(境外成员)规模分别达到89(62)家、146(37)家、129(126)家、25(24)家和21(20)家,为推动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跨区域合作开辟了新渠道。
2. 平台建设扎实推进。2013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先后成立中国驻曼谷、布达佩斯、阿斯塔纳旅游办事处,指导完成巴黎、悉尼中国旅游体验中心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签署了24份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16家,举办文化活动逾1600场。这些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培训教学、信息服务等形式,不断扩大我在当地“朋友圈”,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民众了解中华文化和我国当代发展的重要平台。
▲ 由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丝路繁花”中华传统艺术演出9月5日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图为杂技《双子力量平衡》表演。中国新闻网记者张晨翼/摄
3.品牌建设全面开展。作为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推进交流品牌建设,举办中国—中东欧、中国—东盟、中国—欧盟等10余个文化年、旅游年,自2015年起连续3年以“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为主题进行系列宣传推广,成功打造“丝路之旅”“欢乐春节”“青年汉学研修计划”“中华文化讲堂”“千年运河”“天路之旅”“阿拉伯艺术节”等近30个中国国际文化和旅游品牌。此外,文化和旅游部还推动举办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节会,成为我集中彰显“一带一路”倡议感召力,不断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4.文化遗产领域合作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大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与柬埔寨、缅甸等11个国家签署了12份文物安全及文化遗产,领域双边协定和谅解备忘录,“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柬埔寨吴哥古迹、缅甸蒲甘佛塔、尼泊尔震后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等重大文化援助工程社会效益显著。2013年至今,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华夏瑰宝展”“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文物展”等文化遗产展览54起,有效拉近了“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心与心的距离,为增进彼此理解认同作出了积极贡献。
5.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为切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文化和旅游部结合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现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和文化睦邻工程,鼓励广西、云南、内蒙古和黑龙江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支持相关地区开展跨境合作。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需求,组织实施“一带一路”主题舞台艺术作品创作推广、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以及结对帮扶项目,共同打磨“一带一路”题材原创剧目和优秀作品,不断提升文化艺术人才业务水平和综合艺术实力。
▲ 2018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活动现场。中国新闻网记者钟建珊/摄
6.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坚持市场运作、产业先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上海、北京、深圳相继建立,民营资本开始成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要力量。《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2018年“一带一路”文化贸易重点项目名录》相继印发,为文化企业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营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有力的资金扶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数字文化标准国际化顺利实施,我国自主原创的手机动漫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互联网+文化”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在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一)落实中央精神,配合主场外交。重点围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积极展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丰硕成果;在多边框架下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共识,配合做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筹备工作,办好第四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网络平台国际会议文化交流项目。
(二)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强化创新意识,探索优化“一带一路”沿线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新路径,以政府间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及文化年、旅游年为依托,举办文化旅游专题活动,增进国际合作共识,助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 经过中柬两国演职人员的创作排练,舞台剧《吴哥王朝》在试演期间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图为该剧演出剧照。《人民日报》发,柬埔寨加恒国际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三)打造精品项目,强化质量意识。着力办好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四届“阿拉伯艺术节”等节庆展会及“丝路之旅”等品牌交流活动,做好“美丽中国”旅游形象推广和市场宣传,不断加强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旅游领域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
(四)加强务实合作,推动联盟发展。全面推进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建设,深入开展以文化和旅游机构为主体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做好组建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交响乐团、筹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艺术节、召开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一带一路”文化合作论坛等工作。
(五)加速中心布局,完善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签设立文化中心政府间文件,加快推进中国文化中心设立工作,实现2018年内完成设立5个中心的目标。完善“一带一路”主题项目资源库建设,深入实施部省对口年度合作计划,指导已建成的文化中心开展工作,加快推进与驻外旅游办事处的职能融合。
转自《中经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