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达(中国)
和 / 2013 / 水彩 / 100厘米×90厘米
2015第六届北京双年展作品
1895 年创办的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率先开创了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模式,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双年展模式。1951 年创办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则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的双年展模式。2002 年,我们参照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惯例,创办了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称北京双年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15 年来,我们相继举办了七届北京双年展。从2003 年首届北京双年展到2017年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参展国从45个增加到100 多个,参展中外艺术家累计近4000人,观众总数逾百万。北京双年展虽然起步很晚,却发展很快,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参展国数量已超过世界各地历届国际艺术双年展数量。我们北京双年展策划团队曾到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现场考察取经,借鉴外国的双年展经验,但没有照搬外国的双年展模式,而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双年展模式——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特色的中国模式。
北京双年展的中国模式,首先体现在展览制度上实行集体策划,参展作品采取特邀与应征两种方式。北京双年展没有照搬西方通用的个人策划模式,而是实行集体策划制度,策划团队由中国与外国艺术策划人、批评家和艺术家群体组成,从策划主题到评审作品各个环节都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策划与集体策划各有利弊,事实证明北京双年展集体策划利大于弊,而且这种集体策划制度也在不断改进,策划团队力求精干化、专业化、年轻化。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的主题展的人选,通常都由策划人指定的特邀艺术家组成,而北京双年展则采取特邀与应征结合的方式。特邀可以保证主题的贯彻与艺术的质量。应征可以扩大作品征集的范围,为国内外广大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提供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机会。
北京双年展的中国模式,也体现在策划思想上关注当代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倡导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传播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2003年首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2005 年第二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 “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2008年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色彩与奥林匹克”,2010年第四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生态与家园”,2012年第五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未来与现实”,2015年第六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记忆与梦想”, 2017年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丝路与世界文明”,都体现了对当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的关注,对人类共同祈盼的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的追求。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把对过去历史的反思、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获得了国内外参展艺术家的普遍认同和热烈响应, 应征投稿的数量逐届增加。
北京双年展的中国模式,还体现在展品形式上坚持以绘画、雕塑艺术形式为主,同时也适当采纳装置、影像等新媒体艺术形式。这是因为绘画、雕塑艺术在中国拥有丰厚的传统资源、大量的创作队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公认的评价标准,同时坚持架上绘画也顺应了当代国际艺术绘画回归的潜在趋势。当代绘画、雕塑艺术并未因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出现而过时或消亡, 相反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不断完善、更新和丰富自身,在当代艺术中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 坚持以绘画、雕塑艺术为主的展品形式已成为北京双年展的一个独特品牌。一位参加首届北京双年展的瑞典艺术家说:“在欧美的当代艺术展上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影像、装置,在中国能看到如此众多来自不同国度的绘画、雕塑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北京双年展被誉为“当代国际绘画、雕塑的中国支点”。
15年来,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北京双年展的中国模式,包括构建和谐世界的策划思想和以绘画、雕塑艺术为主的展品形式,已经被参展的世界各国艺术家普遍接受。2004 年,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策划人胡戈曾说:“圣保罗双年展一直是对威尼斯和卡塞尔的欧洲中心主义的一种矫正。而今在艺术世界中北半球的霸权已被打破,导致对所谓的边缘艺术的再评价。旧的大都会在经济上仍然可以占优势,但在文化领域新的中心已在从中国到巴西各个国家发展。”北京双年展的中国模式,有助于重建多元互补的当代世界文化艺术格局。尤其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下,绘画、雕塑艺术已经被边缘化了,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富有绘画、雕塑才能的艺术家,找到了一个新的中心,那就是北京双年展。北京双年展开创了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中国模式,现已成为当代世界绘画、雕塑艺术交流展示的中心。北京双年展不仅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窗口,也是中国艺术家向世界各国艺术家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当代世界绘画、雕塑艺术交流展示的中心, 也可以促进当代中国绘画、雕塑艺术的发展,促进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梦想的实现。
王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
马伊娜兹·巴诺(印度)
黄金遗产-M / 2011 / 布面综合 / 60厘米×60厘米
2012第五届北京双年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