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吴洪亮:此中真味​ | 美术国际交流展览里的中国智慧

2022-09-27
        齐白石有一枚小印,叫作“此中有真味”。“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品质,是艺术家创作时不可或缺的素质,也是国际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前提。
        展览是策划的艺术,是传播的媒介,也是交流的平台。通过艺术展览彰显文化理念、构建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美术展览事业发展迅速,在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理念,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利用美术展览搭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之桥,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展览人自觉践行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体悟文化交流互鉴的真味,传递中国艺术的真意。

1、国际双年展里的中国角色

        在当今艺术领域,各大国际双年展等艺术活动无疑是世界各国展示自身文化魅力,进行艺术交流的重要舞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频频亮相国际展览。时至今日,中国艺术已成为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等世界各大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近1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为例,除诸多中国艺术家受邀参加国际主题展外,中国国家馆的5届展览以及数量可观的平行展也持续引起关注,成为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国艺术的重要通道。
        回看最近两届展览,第58届威双中国馆的展览以“Re-睿”为主题,“Re”是英文单词中最常见的前缀之一,有“回、向后”之意,而“睿”在汉字中则是智慧的代表。身处充满未知的大时代,回眺过去是我们应对当下、展望未来的有效方法。在空间设计上,展览将中国传统的“回”字纹、园林营造手法与威尼斯水城无处不在的“桥”元素相联系,呈现出了一个充满趣味的多流线开放式空间。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4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则在调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虚拟与现实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尝试。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至今年举办的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以“梦想之乳”为主题,传达出“去人类中心化”的博大理念。中国国家馆的展览从中国文艺传统中的“境”获取灵感,结合当下最热门的“元”(Meta)概念,推演出“元境”的主题,以中国传统文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经验为根基,去观照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技术、环境等重大命题。
        在这些展览中,古老而鲜活的中国式智慧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在世界面前,中国艺术家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理念也得到了有效的传递。正如国外媒体在评价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时的表述:“中国已经认识到文化作为全球影响力工具的重要性……只有软实力才能持久,而中国对此非常了解。”

2、中国双年展模式的蓬勃发展




▲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 生命之光(国画)  333×788厘米  2021年  李宏钧

        在积极参与世界各大双年展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打造中国自己的美术展览品牌。迄今为止,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北京双年展等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览,而济南双年展、成都双年展以及正在筹办的武汉双年展也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型艺术盛会。与此同时,各种艺术门类和不同形态的双年展也在各地不断涌现。如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CAFAM双年展、苏州金鸡湖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等,不胜枚举。
        始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是中国最早产生国际影响的双年展。2012年,以世博会的城市馆为基础,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新主场。自此,上海双年展以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为概念,从策展理念到展览结构都更加国际化,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2002年,首届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近10年来,广州三年展不仅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艺术成果方面做出诸多努力,更把视角投向跨界与未来的艺术新形态上,同时也强化了区域特色在世界艺术版图中的独特价值。开始于2003年的北京双年展,迄今已成功举办9届。年初刚刚举办的新一届展览,不仅规模进一步扩大,还在主题上不失时机地与冬奥会结合,以艺术为媒向世界传递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理念。除北上广地区外,中西部城市双年展近年的表现也十分亮眼。以四川成都为例,其双年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但2021年的成都双年展则是一次全新的起航。这届双年展在世界格局秩序重构和体系重塑的大环境下,以成都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为背景,以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两大展馆为场地,从艺术的视角关注重要时代命题。展览以“超融体”为主题,共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27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强化了多元共融、交流互鉴的价值。
        双年展的模式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既能够激发地域发展的活力,也可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构建。我国多个城市双年展品牌的成功打造,既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展示搭建了平台,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艺术交流提供了途径,在美术领域践行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

3、把世界的艺术“引进来” 

        除双年展这一具有全球辐射效应的大型美术展览形式外,以点对点的方式引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艺术,也是我们进行国际艺术交流的重要方式。2017年举办的“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就是我国系统呈现德国当代艺术的一次盛会。本次展览以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为背景,共展出了55位艺术家的近320件(组)作品,全面呈现了德国1945年以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展览共分7个主题,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等7个重要艺术场馆举办,并举行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德国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论坛,是德国当代艺术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无论是学术性还是观赏性都具有典范意义。
        在以展览方式加强中外艺术交流方面,中国美术馆的“国际交流展系列”也颇具代表性。此系列展览迄今为止已经举办过“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展”“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1700—1980)”“道之为物:由象及神”“澳大利亚之心”“路易斯·法比尼‘高乔人’摄影展”等多个展览,为国内观众呈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外国艺术作品。以上展览的举办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让中国美术馆与多个国外重要美术馆建立了联系,为以后长期的艺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4、让中国的艺术“走出去”

        在引介国外优秀艺术成果的同时,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国艺术“走出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除上述参加国际双年展等艺术活动外,国内各美术馆携带藏品赴国外举办展览,也成为中国艺术国际传播的另一种有效方式。齐白石是20世纪最有成就的中国画家之一,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北京画院的首任名誉院长,并获得过“国际和平奖金”这一重要的世界荣誉。近年来,北京画院在不断挖掘齐白石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着齐白石艺术的再次“国际化”。
        2012年,原文化部艺术司与北京画院联合成立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10年来,北京画院利用这一平台会集全球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会议、著作出版等方式有效提升了齐白石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利用自身丰富的藏品资源,北京画院积极与国外艺术机构合作,在日本、欧洲都举办了影响广泛的齐白石艺术展。1922年,齐白石的作品赴日展出,大获成功。2018年,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由北京画院策划的“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展先后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和京都国立博物馆展出。这次展览筹备历经3年,过程曲折,最终成功举办不仅续写了两国齐白石艺术交流与研究的深厚缘分,也预示着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崭新蓝图。2019年,习近平主席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同期,由北京画院策划、前后筹备5年之久的“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览成功举办。此次展览将目光落到“轴心时代”两国智者对于世界本源的哲思层面,深入挖掘了齐白石艺术中的东方美学和哲学意味,使白石老人的艺术在西方艺术的发源地获得了新的意义。展览得到了希腊政界、文化界的普遍认同,齐白石也成为我们向西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张名片。

5、挖掘全球资源讲述中国故事

        10年来,中国展览人在传播中国文化、加强国际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总体而言,我们对中国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认识和理解仍显不足。事实上,海外地区,特别是欧美各国关于中国艺术的收藏十分丰富,但受限于展陈条件和研究程度,当地民众对于中国文化、艺术以及中国形象的了解仍较缺乏。此外,我国的展览策划虽然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然缺少与国外策展界进行常态交流、及时互动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更好地融入国际策展领域。以上问题常常导致中国艺术“走出去”后难以落地生根,在当地产生长效影响,更难以进入当地主流文化界,无法更好地塑造中国文化全面立体的形象。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改善。在政策支持上,可以建立稳定的扶持机制,一方面资助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人才和中国艺术传播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公费派遣相关专家学者,与海外机构合作,增加国内研究人员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资源利用层面,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外中国艺术藏品和人才资源,与国外各大机构达成更有效的合作机制,将中国馆藏以专题形式展出,在海外机构中资助中国艺术展厅,使更多当地观众得以接触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国内博物馆、美术馆与海外艺术机构的交流合作,依据当地机构收藏特点与国内相关藏品联合办展。在学术研究层面,应该更加重视国内外中国艺术研究成果的译介工作,既要把国外的优秀成果引进来,也要把国内的优秀成果介绍出去。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尤其是过去1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线并举路线,在全球视野下传播中国艺术,是我们以展览的方式推动中外美术交流互鉴的正确方向。艺术之真是最好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达成共识的语言。在新时代环境下,中国的展览人有责任、有义务继续沿着这一路径不断探索,深研中国艺术,拓展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转自《中国文化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 32 号楼 B 座 1701 室中国美协北京双年展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597593915975938359759382

网址:www.bjbiennale.com.cn(中英文)

表格下载地址:http://www.bjbiennale.com.cn/cn/zlzn/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