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转】新时代 大美术——解读2017十大美术现象

2018-01-24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于中国美术人来说,是难忘的一年,国内国外的重大美术现象频频引人关注。十九大召开,从指导思想层面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美术界的宏大气象和开放胸怀;国宝级的美术经典重现江湖,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敬仰,对中华文化的深深自豪;“超当代”理论的提出,引发多方关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和古根海姆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的举办,褒贬不一……挥别了2017的中国大美术,即将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现象之一    十九大报告引发共鸣 

201710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引发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

四十年来,走过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中国美术创作面临着新的时代,今天,中国的文化环境,已经从过去的比较单一,发展到现在的越来越丰富多元。十九大的召开,更是从指导思想的高度,为美术创作指明了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过程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人材钟盛世,候伯萃高门。”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时代与环境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上升时期。这样的时代,呼唤大美术,也成就大美术。每个艺术工作者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不负时代,不辱使命,让自己的艺术与当下中国的发展相协调,创作出更能体现文化内涵、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现象之二    “国宝展”反响热烈 

在迎来新一轮的“国学热”之后,人们又重新开始在传统中发现自我、安放心灵。从宗教,到哲学,到审美,在2017年,一股美术的“国学热”浪潮席卷了华夏诸地: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赵孟頫书画特展”,中国美术馆的“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典藏精品特展”,天津博物馆的“清代前期绘画特展”,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此起彼伏,反响热烈,成为2017年最火爆的美术现象之一。

 

 

故宫“千里江山”展览引热议

 

 

中国美术馆“美在新时代”展览引发排队潮

同样昭示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热情的,还有这个夏天敦煌莫高窟前如织的人流:2017年,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又创新高,仅七月一个月就达到了35万人次,全年突破了160万人次。

 

 

2017年暑假期间,游客在莫高窟排队等候参观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2017年底,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甫一面世,便引发无数“粉丝”、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宝,与今天的新新人类正在发生着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

曾几何时,中国的传统被当做落后的代名词而弃之如敝屣,与此相伴的,是文化自信心的失落。只有虔诚地面对经典,理解并自豪于传统的厚重,才能让文化自信的底气,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渐渐凝聚。 

 

现象之三    “一带一路”成为热词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4年,中国国家画院启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

在过去四年中,中国国家画院组织了20余次的创作草图汇看,分阶段进行了草图的筛选与修改工作。201711月,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草图阶段性成果评审会召开。此次汇看的草图来自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各专业院推荐画家、社会招标画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创作。其中,国内画家送交的草图338件(组),来自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42个国家的艺术家送交草图200余幅。20181月进行的终审会议中,又在这些作品中作了筛选,最终评选出入围作品264件。其中,国内艺术家送交的草图作品200件,海外艺术家入围的草图作品64件。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终审会议

这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草图作品,集中体现出四年来参与此项目艺术家的最新成果,较之以往,在艺术语言、形式及思想上都获得显著的提升和拓展。从这些丰富多元的作品中,也反映出国内外当代重大题材创作的水平和现状,这不仅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有良好的借鉴价值,也对推动国际艺术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 

 

现象之四    重大题材创作再度起航 

20177月初,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美术馆承办,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协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启动。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研讨会

这一创作工程,是文化部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而精心组织实施的美术创作工程。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是为了推动重大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引导广大美术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创作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使得美术创作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另一方面,也结合中国美术馆等重要的国有美术馆的馆藏状况,弥补现有收藏中缺失的相关题材的作品,完善国家美术收藏,为大型主题性展览以及国家美术馆新馆固定陈列积累优秀的作品。

重大题材创作在新中国成立后曾辉煌一时,但新时期以来,又因多种原因而出现了很多问题:创作风格单一,创作水平下降。在国家的重视下,重大题材创作重上正轨,正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走去。 

 

现象之五    “超当代”理论引人关注 

2017922日,首届“凤凰艺术年展”开幕。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卢森堡、瑞士六国的19位艺术家,参加了此次年展。

 

 

“凤凰艺术年展”颁奖晚会现场

“凤凰艺术年展”总策展人张晓凌,在他的《超当代——“凤凰艺术年展”导言》中,提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概念:“超当代”。他认为,“自新世纪以来,回归文化母体,在那里获取重构的资源和力量,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这就是所谓的‘再中国化’‘再东方化’。如果这一观念在早期还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生存策略的话,那么,今天它更像是一种信仰、一种价值抉择。这个大趋势,我笼统地称之为‘超当代’”。

张晓凌指出,尽管世界当代艺术有了很大变化,但以“中心—边缘”“文化游牧—反殖民主义”为轴心的当代艺术格局并未有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个旧秩序内,一切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诉求均遭到各种方式的贬抑、冷遇、涂改或嘲弄。这是他提出“超当代”主题的一大原因。

“超当代”理论提出后,已经在业界引起了一轮争论的热潮。我们相信,这一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理论框架,将会引发更多的思考与讨论。 

 

现象之六    最贵艺术品现身 

在艺术品拍卖史上,2017年是应当被记住的一年——这一年,有两件“最贵艺术品”刷新了纪录:一件是达·芬奇的《救世主》,在纽约佳士得以4.5亿美元(约人民币29.81亿元)成交,成为拍卖史上迄今为止最贵的作品;另一件是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在北京保利秋拍夜场,以9.315亿元拍出,成为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成为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2017年,同样给人带来“中国艺术市场回暖”希望的,是拍卖公司成交总额的集体增长:仅以香港四大拍卖行的秋拍为例,香港苏富比,总成交额逾31.5亿港元,整体成交率86%,涨幅高达43.1%,同时产生了16项世界拍卖纪录;保利香港,3天时间总成交额达到18.08亿港元,创下其单季拍卖的历史新纪录;中国嘉德(香港),总成交额6.526亿港元,也创造历史新高;佳士得香港,更是以34.3亿港元总成交额称霸香港2017秋季拍卖市场,有四件拍品逾两亿港元成交。

与拍卖成交额同时增长的,是艺术品市场私人销售的比例。据统计,私人销售现在约占全球总销售额的70%2017年,艺术品经销商收入增长了20%~25%。私人销售能够为收藏家,尤其是高价值作品收藏家,提供隐私和匿名方面的便利,因而也更为那些“低调”的藏家所青睐。

经历了2017的助跑,我们期望着,2018年的中国艺术市场跃起一个新的高度。 

 

现象之七    上海“文创50条”推动文创产业发展

201712月,上海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举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50条”),重点聚焦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创意设计、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装备等八大领域,力图提升文创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文化创意领域加快发展,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同时,还明确提出总体战略目标:到2035年将上海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此次“文创50条”的提出,是历年上海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政策的集大成,也是文创产业上海经验的总结和延续,集中体现了上海文创产业再上新台阶的势头。

《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对上海“文创50条”给予了高度肯定:“内容干货满满,强调操作落地、解渴管用。”其中对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操作模式与路径的构建,更是为上海市文创产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保障,应该能够切实地为上海市文创产业再上新台阶保驾护航,也将为其他地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现象之八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争议不断 

2017511日,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如期开幕。中国馆以“不息”的主题来呼应本届双年展的总主题“艺术万岁”。据策展人邱志杰介绍,之所以采用“不息”的主题,是因为“中国人是不相信‘不朽’,只相信‘不息’的”,“我要带去的不是‘中国当代艺术’,而是‘当代中国艺术’。‘不息’是关于‘永生’的一种中国方案,是一种自信和坚定的价值观,它会散发出能量,会产生出感染力和穿透力”。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中的刺绣作品

邱志杰选择了4位艺术家参加展览:当代艺术家邬建安、汤南南,民间工艺美术师汪天稳、姚惠芬。其中,汪天稳从事皮影雕刻艺术50多年,姚惠芬则是一位苏绣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参展艺术家以独立创作或合作的形式,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涵盖影像艺术、皮影、剪纸、刺绣等形式。

跟以往几届双年展一样,本届中国馆展览仍不出意外地打出“中国牌”。有人质疑:简单地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带入当代艺术展场,复制成“当代艺术”,非但不能完成传统向当代转换的课题,反而有偷换概念,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办成“非遗”工艺品的展示会的嫌疑。

尽管如此,中国馆依然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在未来的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馆会有更好的表现。 

 

现象之九   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被撤 

2017106日,在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名为“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展览发生了一段小小的插曲:有三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因引发抗议而被迫撤下,其中包括为此次展览命名的黄永砯的作品《世界剧场》(Theater of the World)。另外两件分别是彭禹和孙原创作的短片《犬勿近》(Dogs That Cannot Touch Each Other),以及徐冰在1994年创作的影像艺术《文化动物》(A Case Study of Transference)。

 

 

“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展览中黄永砯的作品《世界剧场》

饱受争议的影像作品《犬勿近》,是对2003年的一段行为艺术的记录。视频中,8条美国比特犬被分为四组,两两面对面地被拴在跑步机上进行竞跑,但它们始终都无法碰到彼此。抗议者认为,录像中的8只比特犬看上去疲惫又狼狈,不但毫无“艺术”可言,而且显然是在虐待动物。

黄永砯创作于1993年的《世界剧场》,是一个封闭的龟型空间装置作品,装置里放了成百上千只昆虫和爬行动物,这些动物互相争斗撕咬而惨死,意在表现社会竞争中的暴力与残酷。而徐冰的《文化动物》,则是创作于1994年的一段录像。短片中不停播放的,是两支正在交配的猪,它们背部分别印着罗马字母和艺术家“发明”的“汉字”,似乎成为东西方文化的象征物。

当地时间925日,在超过60万人的请愿和各类动物权益保护组织及个人的反对下,古根海姆博物馆决定撤出这三件作品。尽管古根海姆博物馆呼吁愤怒的公众去考虑其“艺术和政治的语境”,然而,事实上他们却没有提供任何语境,在此情形下,撤展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现象之十    北京双年展开创新局面 

20179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如期在京开幕。本届双年展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共有102567位艺术家的 601件作品参展,外国(含特展)作品411件,中国作品190件,涵盖当代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体作品。

 

 

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现场

除主题展外,双年展会场上还设有格鲁吉亚、希腊、印度尼西亚、蒙古国当代艺术特展,及“从丁托列托到利兰加的艺术之旅”“北京双年展历届捐赠作品特展”六个特展。这种设计,使此次双年展不仅成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践行,也成为世界艺术家们展示才华的国际平台: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呈现“丝路与世界文明”的时空画卷,探寻人类文明交融的脉络,展示文明交汇的成果,续写世界文明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2017年,恰逢北京双年展创办15周年。而此次双年展也是全球首个拥有一百个参展国家的美术展览,表明其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提升,也为文化古都北京增添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迷人风采。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的双年展已经很多,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内涵,是每个双年展策展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第七届北京双年展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中国美术报》第98期 美术新闻

 

转自《中国美术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 32 号楼 B 座 1701 室中国美协北京双年展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597593915975938359759382

网址:www.bjbiennale.com.cn(中英文)

表格下载地址:http://www.bjbiennale.com.cn/cn/zlzn/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